当过保安打过工,他是中国残奥冰壶先行者杨洪波
发布时间:2024-09-19
对于地处南方的上海来说,开展冬季项目需要讲究因地制宜,冰壶就是一项非常适合的运动。
冰壶馆可以建造,冰壶人才可以培养,但更关键的问题——是需要一定数量的冰壶教练。
哈尔滨人杨洪波来到上海已经快六年时间,他是上海轮椅冰壶队的主教练,平时还在几个区教小孩子打冰壶。
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冰壶的选手之一,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到来,给了他改变人生的机会……
杨洪波。从踢足球到打冰壶出生于1982年的杨洪波现在还能很清楚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冰壶之路的。
2000年的时候,他还在哈尔滨一个体校上中专,当时练的是足球,经常参加市里的比赛。有一天一位教练来到体校对他们这批人说,“现在有个冰壶项目,是冬奥会正式项目,你们可以改练冰壶,有机会参加冬奥会。”
杨洪波马上就报名学习冰壶了,当时哈尔滨体校中差不多有三四十人一起开始从零学习冰壶,这也是中国最早接触冰壶的运动员,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”
杨洪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他们的教练也是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期间才在日本开始学习冰壶的相关知识,接受了一段时间培训,回国后开始任教,“我们教练那会儿也是自己先摸索,然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。我们这一代人就像是试验品,但是为后来的成绩还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,但杨洪波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冰雪项目,改行道路是艰辛的,“上午上课,下午去冰上训练然后再练体能,晚上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再上冰,一周差不多六天是这样。”
杨洪波认为自己不是天赋很高的运动员,但能够吃苦——这也是双刃剑,过了一年左右,杨洪波发现自己膝盖不行了。
“我们那时候没有所谓科学训练,就是我之前说的摸着石头过河,后来大家都知道了,练冰壶膝盖和腰最重要,否则你滑行的时候会疼痛,影响就太大了。你像现在专业训练为了避免受伤,对腿部和半月板周围的肌肉群训练都很有讲究,让肌肉把半月板包住,这样就可以避免受伤。”
“我的毅力是有的,能熬过来,但伤病是熬不过来的。”说起往事,杨洪波依然有些慨叹,没有人想那么早离开赛场,但这就是他们这一代人不得不接受的命运。
因为伤病,杨洪波的运动员生涯才持续了两年不到的时间,但他们这批2000年开始练冰壶的运动员,绝对堪称中国冰壶运动的先行者。
杨洪波(后排左)和他的队员们。当过保安,打过工2001年杨洪波去了哈尔滨体育学院读书,专业是运动训练学,2005年毕业,他开玩笑说当时对很多80后来说,毕业就是失业。
他想去学校当老师,但当老师的门槛普遍比较高。然后他不得已进入社会——杨洪波并不讳言,其间他做了很多比较辛苦的工作,比如在工厂打工,比如当保安。
在十多年后重新回头看当初的那段日子,杨洪波认为在外面接触社会的日子对自己帮助很大,“它让你认识到了生活基层的情况,把很多东西看得很现实,因为生活就很现实,你要能吃苦,你会跟人沟通。”
“打个比方现在做教练了,你要知道怎么跟同事、领导、队员沟通,如果运动员退下来后直接转教练,可能角色转换就没那么容易,因为当运动员可能脾气很直,但教练和运动员沟通需要讲究策略。”
“他们出现问题,你要想办法委婉把事情解决,要顾及到他们每个人的感受,这时候你之前的工作经验和学到的东西,就能派上用场。”
韩雨在北京冬奥会赛场,她也是杨洪波的弟子。俱乐部培养出的国手在外拼搏的日子持续了六年时间,但杨洪波认为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,自己还是期待可以做一些和专业有关的事情,恰巧北京有一家冰壶俱乐部在网上刊登了招聘启事,杨洪波马上电话和对方联系了一下。
俱乐部提出要先来面试,他背着包就从哈尔滨到了北京——过去专业经历很显然还是非常重要的,他顺利留在了冰壶俱乐部工作。
当然,杨洪波的这次转型,事后他自己来看离不开冰雪运动发展的大背景。
2009年女子冰壶队拿到了世锦赛冠军,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也拿到了中国冰壶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奖牌(铜牌),这让冰壶运动迅速在中国发展了起来,“女队取得了成绩,所以也创造了一些岗位,对冰壶教练需求多了起来。”
当时北京这家俱乐部和怀柔区教委进行合作,俱乐部建造了全国最大的冰场,有6条冰壶道,俱乐部当时主要是培养兴趣为主的业余训练。
2013年的时候,还来了一位有天赋的小女孩——这就是本届冬奥会中国女子冰壶队队长韩雨,韩雨也是冰壶队业余训练培养成为专业运动员的第一人。
杨洪波带小朋友们打冰壶。要做冰壶界的“穆里尼奥”除了教小孩子打冰壶,杨洪波也要带队残疾人选手。
轮椅冰壶早就进入了冬残奥会,中国这些年也在积极开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——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拿到了金牌。
而最近三届全运会,杨洪波最初执教的北京队包揽了三届冠军,第一届冠军队的教练,正是杨洪波。
轮椅冰壶需要用手杖来推冰壶,相比于正常冰壶比赛用手推冰壶,轮椅冰壶对于运动员手上感觉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确定要教轮椅冰壶开始,杨洪波自己用了两个月时间来摸索,那时候队员还没有来,也没有轮椅,他就自己搬了一个凳子坐在冰上,也没有手杖,只能用一根杆子代替,“我要自己先知道轮椅冰壶怎么才能推得准,力量要如何掌握,这才能教队员。”
然后,杨洪波开始慢慢和轮椅冰壶运动员灌输每个动作的要领,“当教练就是需要告诉队员,为什么要这样做,好处在哪儿;其实站在教练角度看他们,有时候我就看到了以前的自己。我和队员们也说过之前自己的经历,我说我不想你们成为以前的我自己。”
从当冰壶教练开始,杨洪波就给自己定下了穆里尼奥的标准,“他也没有什么球员职业经历,我也就打了两年不到冰壶,但这并不妨碍你成为一名好的教练,只要你肯用心。”
从轮椅冰壶这个竞技体育范畴来说,杨洪波的执教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——他带领北京队拿到了第一届冬残奥会轮椅冰壶的冠军。
2015年年底,杨洪波从北京来到了上海,现在上海轮椅冰壶队也是他一手组建的。
本届全运会上海队也取得了突破拿到了第三名,他的目标——是带领上海队在下一届全运会,站在最高领奖台。
杨洪波带领上海残疾人冰壶队拿下全运会第三名。中国冰壶,走过“青黄不接”除了要带轮椅冰壶队参加竞赛为主的全国比赛外,杨洪波平时还在上海几个区教学校的孩子们打冰壶。
这是一项普及为主的工作,其实和他最初在北京冰壶俱乐部的工作性质相差不大,因此他自己也有定位,“那么多年我一直说自己就是一个冰壶的基础工作者,给冬奥冰壶打基础,当然这也很重要,没有基础哪来的塔尖?”
现在有专业运动员背景的冰壶教练,全国也就几十个,相对来说比较稀缺,杨洪波这批专业教练自然也需要贡献更多能量,“需要发掘有天赋的孩子第一步,然后培养他们的兴趣,让他们走上专业的道路。”
杨洪波还是以韩雨举例,“刚来的时候看着她觉得可能未必合适,但上冰后你会发现她的冰感很好。然后当她有进步后你就不断灌输她新的内容。她进步真的很快,初中就去挪威参加了一个世界中学生的比赛。”
从2009年的世锦赛冠军开始,中国冰壶队这些年经历了一个高峰到低谷到重新攀登的过程,作为专业人士,杨洪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,“有一段时间断档,青黄不接,老的下不去新的上不来。”
而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,本届冬奥会中国女子冰壶队都是一批像韩雨这样的小鬼当家,“未来可期啊!”杨洪波非常憧憬未来,“这批运动员都是20岁出头,起码可以打10年,那么等到下一届甚至再下一届的冬奥会,经验上来了,技术更成熟稳定了,肯定有机会取得突破。”
杨洪波还提到了“双减”政策,“如果能让更多孩子有更多时间玩体育,培养孩子的兴趣,我想未来可能很多体育项目从事的人数也会有很大提升,这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”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